善用空間
迷人景致
完善輔助設施
深井海濱長廊
提升區內設施
保護海港條例的考慮
放大地圖
善用空間

青山公路兩旁的可用空間有限,為減少對青山公路及現有行人路的影響,部分單車徑須以單車橋、隧道或護土牆形式沿海興建。我們會善用青山公路現有的行人路,沿海建造部分單車徑路段,以節省成本和減少對現有海堤和斜坡的影響。為增加步行樂趣,我們會在可行的情況下,沿部分單車徑外圍建造行人路,及於空間充裕的合適地點設置觀景台。連貫的單車徑及行人路將加強青山公路沿海的暢達性。

空間安排的案例

迷人景致

臨海單車徑沿途風景優美,可眺望汀九橋、青馬大橋、馬灣海峽等景色。我們亦會在合適位置加設休息處,讓行人及騎單車人士均可享受優美景致。

返回
完善輔助設施

除了在沿途加設三個具備單車泊位的休息處外,我們亦計劃在屯門海榮路設置單車匯合中心,提供練習場、單車租賃站、飲水設施、洗手間、救傷站等設施。單車匯合中心交通方便,鄰近公共運輸交匯處,方便騎單車人士集合和解散。另外,現已開放使用的荃灣海濱單車匯合中心將增設單車租賃站和救傷站,現有海安路休息處亦會增加單車泊位,以配合荃灣至屯門單車徑全線貫通。

返回
深井海濱長廊

深井位於荃灣至屯門單車徑的中段位置,富有地區特色而且海景景色優美,是一個合適地點設置一個中途站,提供單車輔助設施之餘,亦能為周邊社區供應多一些優質消閒設施,以支持當區居民實踐健康生活。

初步建議以填海方式於深井增設一段長約1公里、闊約20米的海濱長廊,以供興建單車徑和其他消閒及康樂設施,例如多功能空間、長者及兒童休憩設施、寵物友善設施等。新海濱長廊亦能夠提供空間興建單車徑相關輔助設施,例如單車泊位、單車維修站、洗手間、小食亭等。

設計願景

設計的第一步,讓我們先想想有甚麼願景?

一個展現積極生活概念的海濱長廊

地方營造及共創

深井海濱長廊的構思是一次地方營造的過程。利用社區的資產、靈感和潛力,我們能創造優質的公共空間。我們期望新增的休憩空間能夠為深井居民創造更多可能。為此,我們要先了解街坊的需要和收集民間智慧。居民可擔當「地方營造者」的角色,攜手塑造和培育社區價值,令地方營造過程更有趣。

設計考慮及機遇...

可否與現有設施融合?

如何讓巿民欣賞
迷人的日落景致?

有更多休憩空間,
該如何運用?

如何讓單車徑的設計
與海濱融合?

如何加強海濱與
深井內陸地段的連繫?

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減低水浸風險?

提升區內設施

單車徑的走線將盡量避免影響現有設施,如無法避免影響,部分可以藉此機會改建及優化,例如以加建升降機取代行人天橋原有的斜坡通道,一方面可以騰出空間建造單車徑,另一方面亦可提升行人環境。


另外,一些包括垃圾收集站、巴士站、單車泊位、泳灘設施等亦有可能按需要考慮重置、改建、整合或優化。

荃灣灣景花園附近天橋改善工程構想圖

加強連繫

單車徑將能夠提升沿途景點之間的暢達性。 我們會探討將白樓直接連接至擬議單車徑,以便騎單車人士和行人可輕鬆及方便地遊覽此活化歷史建築物。

返回
保護海港條例的考慮

《保護海港條例》於1997年通過,訂明維多利亞港(下稱「維港」)須作為香港人的特別公有資產和天然財產而受到保護和保存,並為此而訂立不准許進行維港填海工程的推定。條例中的「填海」是指「任何為將海床或前濱形成為土地而進行或擬進行的工程」(海床和前濱範圍的指定水位線為「高水位線」)。因此,假若要在維港範圍進行填海,有關填海工程須符合終審法院在2004年的裁決,即符合「有凌駕性的公眾需要」的單一測試。公眾需要包括經濟、環境和社會方面的需要。《保護海港條例》所規管的海港範圍包括汀九橋以東的維港,此範圍內,擬議單車徑路段的工程須符合《保護海港條例》的要求。擬議單車徑的部分路段須以單車橋形式建造,設計已盡量把工程對維港的影響減至最少,但仍有兩個地點有機會或將涉及《保護海港條例》規管。

地點1 (近水灣泳灘附近)有一段長約25米的單車橋,落成後部分永久結構會覆蓋屬維港範圍的海面,但實際上不會在海港填土形成永久土地。擬建的單車橋橋底離開「高水位線」約10米,故此這些結構不會對單車橋底的水域構成限制。由於擬建的單車橋將覆蓋一小部分維港,故此該部分的工程可能受《保護海港條例》規管。

另外,施工期間,我們須在地點1地點2(近油柑頭碼頭)架設臨時工作台以興建單車橋永久結構。臨時工作台即使只屬臨時性質,亦會受到《保護海港條例》所規管。我們期望透過公眾參與活動收集意見,你寶貴的意見和支持將有助我們按照《保護海港條例》的規定,落實相關項目,讓市民得以享用充滿活力的海濱。

考慮因素(1):有凌駕性的公眾需要
擬議的單車徑為整個新界單車徑網絡尚待興建的最後的缺環,完善的單車徑可令荃灣海濱段的效益有效發揮並有助向公眾推廣健康生活模式。
社會需要
  • 貫通整個82公里「新界單車徑網絡」以提供一個全面的行人路及單車徑網絡供一家大小使用
  • 鼓勵公眾實踐健康生活
  • 加強社會對維港的歸屬感,並提供消閒空間作地區性活動
  • 提供安全暢達的單車徑及行人路網絡,並把分散的休憩用地和景點連繫起來,藉以提升騎單車人士和行人的整體體驗
  • 改善行人環境,減少爭路情況
環境需要
  • 鼓勵市民以單車作為短或中途的交通工具,實踐低碳生活
  • 騰出更多空間供公眾享用維港
  • 公眾可近距離欣賞維港景觀
經濟需要
  • 促進單車徑沿線經濟活動
  • 推廣單車旅遊
  • 可有助本地單車業界發展
考慮因素(2):沒有其他合理選擇
各項走線均有其困難及限制,並非合理的選擇,主要的限制闡述如下。
考慮因素(3):最少限度填海

我們將優化地點1及地點2的單車橋設計,令永久樁柱位於高水位線範圍之上,避免永久填海,僅有小範圍海港受到單車橋的覆蓋。

我們建議改建油柑頭碼頭附近的行人天橋,盡量利用天橋的現有樁柱作為擬建單車徑的永久支撐,減少進行建造工程,從而減少施工期間對維港的影響。工程完成後,我們會拆卸臨時工作台,並重置人造海堤。

臨時工作台用於興建單車橋永久結構。根據初步技術評估,預計臨時填海總面積約1公頃,為期約兩年。

返回